2006-12-22 02:15/韓國棟/調查採訪

編者按:教育部剛完成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在學的大學生人數已逼近百萬,處於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台灣,國家每年培育那麼多大學生,他們的未來在哪裡?根據教育部新近完成的「九十五學年度大專院校學生人數初步統計」,目前在學的大學生人數(包括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已高達九十六萬六六二三人,若再加上碩士班(十六萬三三九九人)和博士班研究生(二萬九八三九人),大學以上在學生人數已超過一一五萬人。和廿年前台灣經濟正高度成長之際相較,足足成長了四倍。

再從「大學淨學率」(大學適齡人口中就讀大學的比率)的角度看,七十四學年度,十八至廿一歲人口就讀大學的「淨在學率」為十三‧八八%,推動教改之初的八十四學年度,提高為廿七‧七九%,教改十年之後的九十四學年度竄至五八‧三二%,每十名大學適齡人口中,就將近六人在讀大學。

高學歷失業率 逐年攀高高等教育人數快速成長,表面看來,顯示國人的教育水準普遍提升;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量的快速竄升,卻造成質的嚴重下滑,大學以上學歷人口失業率逐年攀高,平均受雇薪資逐年下滑。

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三年,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為二‧三八%,九十四年攀升為四‧二三%。大學以上學歷受雇就業的每月平均收入,從民國八十九年的五一三七五元,減為九十四年的四六三六二元,逐年下滑的很大原因是被社會新鮮人拉下來的。許多沒有特別證照及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受雇月薪只有二萬多元。

前教育部長吳京說,「如果我們都很有錢,社會又能夠接受大學畢業生去當理髮師、清道夫、開計程車……做什麼職業都可以,那就沒話說,但事實上是如此嗎?」

高不成低不就 畢業即失業一名大學老師說得露骨,大量招收大學生,「解決了大學老師的就業問題,卻製造了學生的失業問題!」十年教改的成敗得失,各界已經討論許多,各說各話,現在執政當局幾乎避而不談,但教育關係台灣的未來,我們的教育政策應該重新認真省思了。

前輔仁大學校長、現任聖約翰大學校長楊敦和說,「說實話很得罪人,但我還是要說,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攀升,受雇薪水萎縮,固然和國內產業外移有關,但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更不客氣地說,很多大學生怕「畢業即失業」,只好「延後畢業」,去考研究所,如果這些人也計入失業率,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應該超過五%!

一技之長思維漸壓過文憑前年大考進某私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哲仁說,讀了一學年之後發覺,即使大學四年後能順利畢業,甚至順利進入研究所,離開學校後能做什麼?他覺得自己根本不適合學術研究工作,於是今年七月毅然決定辦理休學,進補習班準備重考中醫或中藥等畢業後能擁有一技之長的校系。

目前在桃園竹圍漁港賣生魚片的許添萬說,十幾年前從國中的A段班畢業後,因為家境不好,白天和哥哥殺豬,晚上讀高職夜校,後來學切生魚片。學會選魚、切生魚片及做生意的技術後,雖然在魚市內只有一個小小攤位,而且每天工作長達十二、三小時,但辛苦經營幾年下來,有了穩定的客源,夫妻倆現在每月的收入遠遠超過大學以上學歷的平均受雇月薪,生活充裕無虞。阿萬說,他很滿足了,早已不再想著進修取得大學文憑的事了。

近幾年,每年暑假期間都有反高學費團體到教育部抗議高學費。其實他們抗議的,一方面是薪水沒有增加、學雜費卻不斷提升,另方面則是花了四年、甚至更多時間,以及四年下來五、六十萬元的就學貸款負債,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投資報酬不成比例。

台灣地小、天然資源貧乏,最大的資源就是人才,而且要「人盡其才」。民國七○、八○年代,台灣創造經濟奇蹟,靠的就是人才。反觀今日台灣,年輕人一窩風往大學擠,企業界高喊基層技術勞力欠缺,培育那麼多大學生,他們的未來在哪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O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